什么是大脊柱”?
所謂脊柱,也可以稱之為“基柱”,是指整條脊椎和人體立柱的總稱,即是指以雙下肢為支撐點,以骨盆為基座,以整條脊椎為中軸,以雙上臂為平衡的兩翼,以頭顱為最高頂點和指揮,即以四肢、脊椎和頭顱三者共同組合起來的一個立柱狀結構。也可以說脊柱是整個人體支柱或支架系統,也因此可知,脊柱和脊椎是不一樣的兩個概念。請看下圖:

1、脊柱是人體的整個架構或支撐系統,也就生物力學系統,全身的重量的靠它撐起,也是力氣的輸布傳達系統,人的一切工作或活動都是靠脊柱這個系統來協調完成的。
2、脊柱是人體的信息中樞系統,或可稱之為“信息高速公路”,因為,在脊柱區分布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脊髓和脊神經根等信息網絡主干通道,故它還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信息傳輸和控制系統。
3、生理學講人體有九大系統,它們相互聯系,又都有相對的獨立性。而其實脊柱系統則更加復雜而寬泛,它打破了其它九大系統的界限,涉及的組織器官比較混雜,并把其它九大系統組合聯系在一起,從而是整個機體成為一個大的系統。
總之,整條脊柱是以骨盆為基座,以雙下肢為支撐點,以脊椎為鋼筋骨架,以椎間盤為連接,以關節為樞紐,以肌肉為動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拮抗),以韌帶保護和穩定,以雙上肢為平衡兩翼,以大腦和脊髓為中樞指揮,以脊神經、自主神經、體液和經絡為信息通道,以血管為能量供應渠道,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完成的、且結構復雜的體系——脊柱系統。
什么是“大系統”?
脊柱不僅是人體的支柱,是人體的運動中樞,而且還是人體的信息中樞,即是生命信息通達的主干網絡之所在地。機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認為應把脊柱區作為一個大的“系統”來研究和考慮更為妥當。即應以脊柱的形體結構解剖、氣液活力及功能學特點以及其信息的網絡通訊及原理為研究對象,積極探求其健康生理平衡機制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其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方法。

從生物結構學上看,脊柱是人體的中軸和支柱——即生命之柱,頭顱靠其支撐而托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是懸掛于其上,這都是我們普遍可以認識到它作為人體承重的支柱的一個方面。不僅如此,它還是人體各種運動的鏈條和樞紐,人體的每個姿勢和動作都是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這些決定了脊柱必須要有一個完整而靈巧的生物結構系統,以保證脊柱承載重力的穩定性和協調各種軀體的運動靈活性。
從生態活力學上看,脊柱是人體氣血營養供給和動力的樞紐,是人體生機和活力的源泉,氣血(液)雖然是由臟腑負責生產供應的,但是整個生命的活力或能量的輸布通道主要集中在脊柱區,尤其是腰骶部應是氣血發動的原動力之所在,例如:一個腰痛的病人常常是四肢乏力,甚至可能會導致全身無力,只能躺著,沒有一點力氣坐起或站起來。有時手連拿一個茶杯的力氣都沒有,按說腰痛跟手沒什么關系,手怎么會沒力氣呢?可見,腰骶部(骨盆)是人體的氣液能量庫。而脊柱的支撐作用和運動的協調作用都是必須有氣血(液)的活化(化生)和動力來參與,脊柱的氣液活力系統決定著全身的氣液的供應或供給。
從生命信息學上看,脊柱是人體第二生命中樞,因為,它是髓之海洋,血之產地,是生命信息和能量傳輸布達的要塞通道。我們都知道,在脊柱區域,不僅有脊髓,還有脊神經,自主神經,以及經絡中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等通訊線路,它們的互聯互通,組成了人體通訊的主干網絡系統。機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之間的活動,以及與大腦之間的通訊聯系,都必須通過脊柱區的這個信息網絡系統來完成其傳達、中轉或直接指揮和處理等過程。人體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大體系,中樞神經包括位于顱腔的腦和位于椎管內的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則由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和內臟神經組成。因此,整條脊柱是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必經之所。加之,中醫經絡的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也循行于脊柱區,所以脊柱是機體信息網絡通訊的主干道或區帶。

而整條脊椎是由26塊(或33塊)椎骨組成,是人體中最容易錯位(移位)的部位。椎骨關節錯位(移位)對脊髓或周圍神經(尤其是脊神經根)等信息通道造成一定的壓迫或刺激后,信息傳導功能就會受到影響,血液和淋巴循環也可能全面受阻,結果可引起許多相應或相關的疾病。這些都足以說明脊柱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信息傳輸和控制系統。因此在脊柱調養和治療學上,我們主張以調節平衡脊柱的形體結構或生物力學關系、激活或損益其脊柱區的氣血活力平衡、疏通其信息網絡系統為主,再輔以對癥治療,從而減輕或消散錯位對信息通道的壓迫刺激或阻塞,使信息暢通。
由此可見,脊柱不僅是人體臟器的支柱,更是健康的中軸、標桿,生命的信息中樞。它是人體的一個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調節或協調氣血和信息系統或網絡結構,在人的生命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一旦發生異常改變,如軟組織損害、關節失穩、移位或脊柱側彎等,必然導致脊柱中脈不通暢,原始生命能量供應受阻,生命信號不能適時傳達到目的地,或信息傳送不全,信息紊亂等,人體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應,表現出各種相關癥狀或疾病。已有大量的研究證實,脊柱損害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所在,尤其是造成很多慢性病和疑難病的根本原因.脊柱相關疾病就是由于脊柱損害或失穩、失衡,導致軟組織損傷變性,脊柱關節移位,進而壓迫或損害其周圍血管、神經和其它信息通道,從而出現功能的異常改變,致使其能量輸出和信息傳達受阻,其所支配的部位或臟器由此產生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當然,脊柱相關疾病的發生機理遠不止這么簡單,其內在發病機制非常復雜,例如:機體內分泌信息激素調控的新陳代謝和化學信息調節等也參與其中,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目前可以確認的發病機制有諸如解剖位置關系的異常,動態平衡失調,信息通道擁塞,或信息傳遞紊亂等。我們可以形象的把脊柱區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人體生命信息的主干網絡區域之所在。在脊柱健全的情況下,其傳遞信息的快捷和準確率是任何高科技都無法比擬的。可是一旦脊柱出現了問題,將會嚴重影響人體生命信息的即時通達,進而影響其身體健康狀況。
脊柱系統
現代生物醫學把人體分成九大系統,即: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此九大系統彼此相互聯系,又都有相對的獨立性。而我們提出的脊柱系統則更加復雜而寬泛,它打破了其它九大系統的界限,涉及的組織器官混雜,并把其它九大系統組合聯系在一起,從而成為一個大的系統。它與以往把脊柱僅單純地看作為脊椎是大不一樣的,它已不僅僅是看到了脊柱這個有形的結體,更注重了脊柱區的“氣”和“神”的存在,尤其是對信息這個“神”的支配和調節作用更加重視。脊柱健康學正是從脊柱這個復雜的系統的理念出發而提出的,它的誕生正是為了要更加系統而全面地研究脊柱與疾病、脊柱與健康以及脊柱與生命信息的內在聯系,揭示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這也正是我們提出“扶起脊梁,撐起健康”的目的和意義之所在。
總之,整個脊柱應該說以脊椎為中心,以四肢為支柱的整個人體的立柱或架構系統,即是以骨盆為基座,以脊椎為主軸,以雙下肢為支撐,以雙臂為兩翼,以骨骼鋼筋支架,以椎間盤為連接,以關節為樞紐,以肌肉為動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拮抗),以韌帶為保護和穩定,以大腦和脊髓為中樞信息指揮,以脊神經、自主神經、體液和經絡為信息通道,以血管為氣血(液)營養和能量供應渠道,它們共同澆鑄并組成一個完整的且結構復雜的體系——脊柱系統。
?。ㄗⅲ罕疚恼?ldquo;慢病康復學系列”之《脊柱慢病調養》一書,有刪改,作者:黃開斌)
如果您這想了解更多關于“大脊柱,大是想”方面的內容,您這邊可以關注了解一下本月25-26號的百川健康2020年大健康新機遇研討會 ——暨李華錘療2020年年度技術交流大會,屆時黃開斌院長也會親臨現場講課的。
當然,您這邊像深入了解百川健康健康學思想和健康產業新方向,也可以直接報名參加黃開斌院長的專題課。
推薦閱讀:脊柱于臟腑之間的關系你知道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