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癥狀
腰痛向大腿前、臀后放散,腰痛,腹痛,尿急,尿頻,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消化功能異常,腰骶疼痛,胸背部疼痛,胸悶,脅肋疼痛,腰背疼痛,下肢冷痛無力等。

二、肌肉群和經筋
肌肉群有背闊肌、豎脊肌、腰方肌、下后鋸肌等,相關經筋為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經筋。
三、錘療重點
(一)足太陽經筋端點腳內踝、外踝下方,小腿肚和腘窩處,對結節和病痛點錘療,疏通氣的通道。
(二)足太陽膀胱經筋起點趾趾5,打開結節,疏通氣的通道。
(三) 散開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經筋起點結節,對經筋端點腳趾趾2和3、腳內側足弓處錘療,疏通氣的通道;錘法要輕,錘停疼痛也同時停止;以上也可配合使用牛角撥筋,散開結節。

(四)減輕疼痛反射區腹部疼痛,疏通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打開結節,錘療腹部肋脅、腹股溝相關肌肉鏈,減輕肌肉鏈牽拉,消除痙攣,疏通血的通道。
(五) 散開胸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筋結節,解決肌肉粘連牽拉,導致胸背部左右高低不一致,緩解胸腔壓力左右不一樣,疏通血的通道。
(六)自體牽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采用自體牽引法,使用脊柱梳理床,固定雙腳,床體傾斜搖擺,頭部朝下,身體重量自然牽引,腰椎間盤突出歸位。
(七)錘療相關肌肉病痛點,解決肌肉萎縮、粘連問題,暢通肌肉血液循環,疏通血的通道。
(八)后腰部經筋病痛點:
1.后腰一側中線處
腰椎棘突處,腰椎1_5棘突。
2.后腰一側中部,第二腰椎棘突水平處,至第十二肋骨下中點處
志室次29 , 盲門次30, 中焦俞次31。
3.后腰一側內三分之一處
胃俞次42,脾俞次43,膽俞次44,肝俞次45,胃脘下俞次46,隔俞次47。
4.后腰部近1-5橫突處
關元俞次37,大腸俞次38,氣海俞次39,腎俞次40,三焦俞次41。
——文章摘自《李華錘療》
推薦閱讀:錘療6個方式解決肩部、胸部病痛









